《脉学心悟》第五讲课堂实录:足阳明胃经的辨证施治

2018-02-28 15:51:48

       5月9日,赵老师第五次来到大方学校为孩子们讲解《脉学心悟》,本次授课的主题为“足阳明胃经的辨证施治”。

IMG_1900.JPG


     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,上行到鼻根部,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,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,进入上齿龈内,回出环绕口唇,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的任脉处,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,出于下颌大迎处,沿着下颌角颊车,上行耳前,经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,沿着发际,到达前额的头维穴处。

      面部支脉:从大迎前下走人迎,沿着喉咙,进入缺盆部,向下通过横隔,属于胃,联络脾脏。

      缺盆部直行的脉:经乳头,向下挟脐旁,进入少腹两侧气冲穴。

      胃下口部支脉: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,再由此下行至髀关,直抵伏兔部,下至膝盖,沿着胫骨外侧前缘,下至足跗,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的厉兑穴。

      胫部支脉: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处分出,进入足中趾外侧。

      足跗部支脉:从跗上冲阳穴处分出,进入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处,与足太阴脾经相联接。

timg.jpg


       赵老师说:“《黄帝内经》言到:‘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’,遇到胃经邪气引起的诸病,首选胃经‘井金’即‘儿子’厉兑穴,用泻法治疗,过盛邪气被泻出,邪气过盛所引起的诸病即快速痊愈;遇到经气虚所致诸病,首选‘经火’即‘母亲’穴解溪,用补法治疗,胃经精气不足得到有效补充,致病因素消除,自然痊愈。

       赵老师接下来为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胃炎:

       1、浅表性胃炎:此类胃炎,属于无菌性的一种炎症,多因郁闷气滞引起,胃气疏泄不畅,故而引起胃胀,胃里面气的压力增大,影响到胃的正常蠕动,而使消化不良。此类脉脉象多洪大有力,用针中脘穴的方法见效最快,先泻后补。胃为仓廪之官,主消化吸收及运送食物。故针时先泻清理仓库,泻后再补,为的是恢复仓库的功能。再针肝经的期门穴用泻法,浅表性胃炎多因心情不舒畅引发,而肝主情志,泻期门穴可以抒发情志,使人情绪改善,达到治病效果。

      2、萎缩性胃炎:此类炎症,胃部脉象多表现为沉弦,且胆脉弦滑。胃脉沉为里症,弦为炎症,辨证是胃的内部疾病;胆脉弦为炎症,滑为有垃圾,辨证为胆的炎症和病变。病人多有呕吐、腹胀的表现,治疗方法为选中脘穴先泻后补;足三里平补平泻,日月、阳陵泉、胆囊穴、内庭穴都用泻法,效果极好。

      3、急性胃炎:此类炎症多因食用不洁食物或受凉而引起,痛得厉害,有些人伴有上吐下泻症状。这种病症脉象表现为弦而有力,如果加上受凉的刺激脉象会弦而紧。治疗方法为针中脘先泻后补,足三里平补平泻,内庭泻,合谷平补平泻,列缺平补平泻,留针半小时即可痊愈。

      胃经为病也能引起头痛。一般实症多位定时发生的头暴痛;虚症多为长时间难以缓解的头痛。实症脉象表现胃脉实大有力,为邪气过盛;脾脉弱,弱为阳气不足,为脾阳不足,此为胃强引起的头痛,病因为胃气实大逆行上涌,故选胃经的厉兑穴、内庭穴、足三里穴、头维穴全部用泻法,选脾经的三阴交,任脉的建里穴用补法。先针下面的穴位,再针上面的穴位,引胃气下行,即可达到治愈疗效。虚症表现为胃脉细弱,为胃气不足引起头痛,故当用补法,选足三里用补法效果极好。

      胃经受寒邪侵袭,也可以引起肩周的疼痛,脉象为沉弦。因胃经循行经过肩部,故会引起肩部疼痛,用艾条灸条口穴和颈十穴即可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不过赵老师强调如果是肌肉拉伤引起的肩部疼痛,让病患平抬起肩膀针肩髃穴,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,效果也极好。

       赵老师最后介绍了胃癌的疗法,每天用白花蛇舌草100g,半枝莲50g,水煎两小时以上,分早晚服用,即可有效治疗胃癌。

timg (3).jpg

在线咨询